结婚率下降确实导致宝妈基数变少。数据显示,2013年到2024年,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从1346.9万对下降至不足2013年的一半,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.7万对,较去年同期减少94.3万对,跌幅高达16.6%。结婚人数的持续减少,必然导致新生儿数量跟随下降,2022年中国15—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,其中21—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,宝妈基数也随之减少。 尽管宝妈基数变少,但产后康复行业仍有“精耕”新路径,具体如下: 服务专业化与系统化:传统产康服务多针对单一问题,如通乳、按摩等,项目间缺乏协同。而像青缦月子中心等机构,将产后恢复划分为“机能修复—功能重建—长期巩固”阶段,通过动态评估为妈妈们提供分阶段干预方案。其产康团队由传统调理师、运动康复师、健康咨询师等组成,针对腹直肌分离伴随腰背不适的妈妈,结合运动训练、中医手法调理、膳食建议及情绪疏导,从多维度提供支持。 技术智能化与jingque化:利用AI算法实现盆底肌功能评估误差率<5%,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数据利用率提升30%,通过基因检测预测产后抑郁风险,生物反馈技术使盆底肌康复效率提高40%等。例如,一些机构采用智能设备和数字化技术,为客户提供更jingzhun的服务,同时也能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远程康复指导,打破地域限制。
需求分层与个性化:随着消费升级,产后康复需求呈现分层特点。高端市场中,家庭月收入≥3万元群体占比25%,青睐私立医院及国际品牌,他们对服务质量和个性化要求较高。基础市场则可以通过社区康复站、家庭康复包等形式,填补低线市场空白。同时,根据不同年龄段、不同需求的宝妈,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,如90后、95后妈妈更关注“形体修复+心理干预”综合服务。 产业链整合与生态协同:产后康复行业可以与上下游产业进行整合,如与医疗机构、保险机构、科技公司等合作,共建“康复+保险”支付模式,提高用户转化率。同时,也可以加强与母婴产品企业的合作,为宝妈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。 拓展服务周期与内容:将服务从产后延伸至孕前、孕期以及中老年阶段,为女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。除了传统的身体恢复项目,还可以增加心理健康调适、营养指导、美容护理等多元化服务内容,满足女性不同方面的需求。